91制片厂

专题专栏

健康园地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儿童常见传染病,以5岁以下儿童感染为主。既往监测结果显示,每年4月份开始我国手足口病病例数逐渐增多,5—7月为春夏季高峰,10—11月为秋季小高峰。

手足口病起病急,潜伏期一般为2~10天,平均为3~5天,感染后会出现发热,手、足和臀部出疹,口腔黏膜或咽峡部出现散在疱疹,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腹泻等症状。部分病例皮疹不典型。少数患者感染后出现神经系统或循环系统损伤的症状,表现为精神萎靡、头痛、眼球震颤或上翻、心率增快、出冷汗、四肢末梢发凉等,病情进展迅速,可致死亡。

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广泛,主要通过接触、飞沫、消化道等方式传播。接触传播是最主要的传播方式,患儿的唾液、疱疹液、粪便中含有大量病毒,健康人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玩具、餐具、奶瓶、衣物、床上用品等,再触摸口、鼻、眼等黏膜部位,就可能被感染。

手足口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预防措施对于减少传播和控制手足口病的暴发流行至关重要。

托幼机构和学校防护要点托幼机构、学校等是手足口病的高发场所,做好日常防控措施的落实和病例的早发现及规范管理是减少聚集性疫情的重要手段。具体为:

一是做好健康监测和病例管理。学校应严格落实晨午检和因病缺勤追踪,一旦发现发热、皮疹的患儿,要及时就医并做好病例管理。对患儿所用的物品及环境进行消毒处理。消毒时采用含氯消毒剂,需注意酒精无效。

二是加强环境、物品的清洁、通风和消毒。对教室、公共区域定期进行清洁通风,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便器按钮、楼梯扶手等接触频发部位定期消毒。定期对儿童玩具、水杯、毛巾、餐具等个人生活用品进行清洗消毒。保持厕所卫生,每日进行消毒。

三是开展宣传教育。利用班会课、家长群等多种形式,提示家长高峰期注意防范手足口病,教育学生养成饭前、便后、外出玩耍后及时正确洗手,不混用毛巾,不共用水杯等良好卫生习惯。

四是发现疫情及时报告。在手足口病高发季节加强晨检,发现有发热、出皮疹的孩子要立即通知家长,同时报告相关部门,如托幼机构、学校发现短期内病例增多时,应及时报告辖区疾控机构,并配合落实相关防控措施。